信阳种茶,始于东周,盛于唐宋,辉煌于今。信阳气候比较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环境得天独厚,适宜种茶,且茶叶品质优良,久有声誉,唐代就是朝庭贡品。据《重修信阳县志》(1936年陈善同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义阳(北宋时改称信阳县)土贡品有茶,苏东坡(北宋)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寖多本山茶,色味香具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唐代,信阳茶制作形如饼状,称大模茶(亦称团茶)。宋代开始改变制作工艺,茶叶已成散状,称为散茶。此后,采摘茶叶有粗老、细嫩之分,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又有粗茶、细茶之别。到清代,采制茶叶比较细嫩,茶叶条索较细而尖,并满布白毫,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县,便称之为“信阳毛尖”。
据《茶业通史》(1984年陈椽著)记述,清代新创制的信阳毛尖,品质优良,进入全国名茶行列。这时初露锋芒的信阳毛尖,已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到民国初期,1915年,为庆祝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河南信阳地区选送35个名特产品前往参展,其中就有信阳县车云山(当时称宏济茶社)出产的信阳毛尖茶,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信阳毛尖名扬天下,掀开了信阳毛尖茶发展史辉煌的一页。
信阳毛尖荣获国际金奖后,车云山宏济茶社股东和群众看到奖章和奖状,欣喜若狂,种茶劲头更足,把茶社更名为“车云茶社”。紧接着扩建茶局(制茶作坊)、添置工具、新辟茶园,三四年后茶园达80余亩。由于信阳毛尖获国际金奖,对当时政府和人民群众震动很大。
信阳县政府随即呈部设立茶业公所,经营全县茶叶生产开发。在名扬四方的八大茶社(元贞、车云、裕申、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带动下,西南山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纷纷开山种茶达4000余亩。县城内也先后增设和记、恒记、车云、天云、朱辉堂等多家茶庄。当时毛尖茶仍以本地内销为主,部分远销到南阳、洛阳、郑州、开封、汉口、西安、天津、北京、广州等地。
这是因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信阳毛尖的影响下,使旧时信阳县茶叶生产自元、明时期逐步衰败后,开始复苏的新景象。然而,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民穷国弱,茶叶生产还是在走下坡路。至解放前夕,信阳县所剩零星茶园只有2500来亩,茶叶产量仅1 万余公斤。
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非凡的信阳毛尖这朵奇葩,又在重新绽开,妖娆怒放,五十年代初,车云山茶农曾给党中央毛主席寄去毛尖茶,感谢党和毛主席对茶农的关心和爱护。1959年信阳毛尖被评为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此后信阳毛尖不断再现辉煌。
1982年,再次评为全国名茶之一。1985年6月,国家首次在江西南昌举办国家级优质食品评比大赛。产品须在省优、部优基础上,由省、部级政府部门挑选推荐参赛。当时由省、地经济建设委员会选定推荐信阳县龙潭茶叶总场生产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特级、一级两个产品参加国家评比。评审结果,特级、一级信阳毛尖均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特级毛尖仅比西湖龙井(金奖)少0.46分。
五年后,1990年6月,国家在广州举行全国优质产品复评大会。信阳县龙潭茶叶总场生产的“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国家质量金奖,总分比原金奖西湖龙井高出2.01分。此后,信阳毛尖多次在国内、国际大型博览会上都获得过大奖,并被评为国际茶文化名 茶等殊荣。
这两次国家级大比拼,特别是1990年,信阳毛尖辉煌空前,震动极大。1990年10月,国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各级媒体大加宣传。信阳县接回奖牌奖状后,全民皆喜,举行了隆重的集会和游行,高奏凯歌,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兴高采烈,好不热闹,欢庆荣获国优金奖。我心动挥笔,写下一诗:
咏信阳毛尖茶荣获国家金奖
云山沃土茶树旺,春风送暖萌翠芽; 姑娘巧手采芽叶,男儿艺高作毛尖。 国优评比摆擂台,信阳毛尖勇上前; 专家评委严鉴定,毛尖总分最领先。 国家金冠有得主,满面春风归信阳; 申城老少疾相告,兴高采烈不夜天。
为了进一步宣传扩大信阳毛尖辉煌名牌声誉,抓住商机,促进茶叶销售和茶叶生产发展,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振兴信阳革命老区经济建设,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1991年5月15日,信阳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信阳毛尖国优金奖新闻发布会,部分国家领导彭冲、严济慈、周谷城、雷洁琼、宋健、陈俊生等到会并题词祝贺。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及中央电视台等16家新闻媒体单位以及十余家茶叶企业经理共200多人出席参加,定货会各地商家定购信阳毛尖100多万斤。
为了不断宣扬信阳毛尖声誉和扩大销路,我在地、县一些会议上多次建议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得到了领导的关注。中共信阳地委和地区行署,及时抓住这大好时机,决定从199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以茶为媒,广交朋友,茶叶搭台,经贸唱戏。这年5月15日,首届茶叶节在信阳市(原县级市)市区中心的信阳市文化中心大楼隆重开幕。全区总动员,每县组成代表团并有一部彩.车和文艺表演队前来参加。同时邀请了中央、省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国际友人和国内演艺界名星参加。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董雷、地区行署专员景献琢亲自主持茶叶节开幕式。
这一天,天气晴朗,满街大红标语,彩旗飘飘。市文化中心大楼二楼主席台面向广场,广场人满有序。一时间彩色气球纷纷升空,放飞的信鸽竞飞蓝天。开幕式后,文艺表演开始,乐队先行,10多辆彩车徐徐行进,多姿多彩文艺队伍沿街表演。此时,我有幸在主席台自己座位上俯拍了几张珍贵照片。这天,市区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奔向大街,欢看表演,好一派节日气氛,人心欢快,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有着信阳毛尖这块金字招牌,中国信阳茶叶节,年年如期举办,而且规模、气氛、招商引资等等,一届比一届辉煌。且看2010年第十八届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2004年改称此名称),有35个国家的茶学界、茶经济界、茶文化界专家学者及部分国际组织官员,驻华使节和企业界人士共200多人参加开幕式,并举办了鸡公山“茶与世界”高峰论坛大会。还有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代表前来参加名茶生产经验交流和茶叶展销会。本届茶文化节共引进项目资金234亿元人民币。
辉煌信阳毛尖,给信阳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动力,茶乡面貌焕然一新,祖祖辈辈的茅屋陋舍难觅迹,处处呈现砖墙楼房新村庄,家家户户电气齐全,手机不缺,道路四通八达,羊肠小道变坦途,汽车开到茶山上,深山也建起了学堂,书声朗朗,茶香书香,欢歌笑语,绘织成好一派社会主义新茶乡。
毛尖辉煌,茶园满山,茶叶飘香,茶农喜洋洋。就以撤县建区前1997年信阳县的茶园已扩大到11.5万余亩,年总产毛尖茶180余万公斤,年产值7000余万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1949年增长57倍、180倍、2333倍。为了更加做强做大信阳毛尖这个名牌,要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以加快整个信阳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1993年,信阳地区行署决定在全区推广信阳毛尖生产工艺,不断增加信阳毛尖名茶产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立即得到各产茶县积极响应,纷纷按毛尖标准工艺采制信阳毛尖茶。产量、质量都在逐年提高。
目前全市(1998年信阳地区撤地建市)茶园已达150万亩,投产95万亩,年产茶叶3.6万吨,其中毛尖茶3万吨。茶叶综合年产值达40亿元,其中毛尖茶33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居全国第三位。茶区纷纷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市场,以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龙潭”、“五云”、“文新”、“广义”、“五岳神针”、“佛灵山”等等民营茶叶集团公司,也相继组建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茶叶销售。信阳毛尖已遍销全国各地,部分外销到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也出现了信阳毛尖名茶,深受国内外广大 消费者的好评。
信阳毛尖之所以如此辉煌,经久不衰,说到底是茶叶品质优良。1990年广州国优评比会上,茶叶专家评委经过科学公正、认真审评鉴定,对信阳毛尖评价特高,最后达成共识的评语是:“条索细秀满毫,色泽隐翠光润,香气高爽,滋味醇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当时评委们在休息时很有风趣地对我(我是12名评委之一)说:“黄工呀,你的名字起的很有意义,什么都要拿(执)好(优)的,你拿来的信阳毛尖真好!同时你也想要拿金牌的!”
信阳毛尖品质优良,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的有利因素。首先,信阳地处纬度较高(北纬32度)的北方茶区,年平均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物质相对较多。加上信阳茶区多在300至800米高山上,云雾多光照弱,短光波的蓝紫光、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利于茶树增强光合作用,丰富茶叶有机物质含量。高山云雾弥漫,空气湿润,茶叶生长发育良好,持嫩性强,粗纤维少。高山日夜温差大,茶叶白天光合作用积蓄物质,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物质少,有效物质积累多。高山空气新鲜,水质纯洁,土质多为腐植质,有机质含量高等等因素,至使茶叶香高味浓,是制造优质绿茶的极为有利因素。
信阳茶农素有不凡智慧,并与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独特的信阳毛尖制作工艺,即: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包装。尤其是熟锅中理条的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就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农谚:“要想茶叶香,必须三道火”。这就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细园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信阳毛尖茶。
为了适应茶叶生产大发展的需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科技人员与茶农相结合,开始了根据信阳毛尖制作工艺的特点,进行了机械炒制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后,都在不断地研究改进逐步推广中。
信阳毛尖的出现和辉煌,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受到了茶界同仁及各级媒体关注和赞扬,并给予了广泛传播。如1979年庄晚芳等教授编撰出版的《中国名茶》、1979年安徽农学院主编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1984年陈椽教授编著出版的《茶叶通史》、1985年陈椽教授主编出版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1994年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编出版的《中国名优茶选集》和2000年王镇恒、王广智教授主编出版的《中国名茶志》等大型图书,都收进信阳毛尖的有关资料。1992年我撰稿、编导,信阳地区电教馆录制的五集电教片《信阳茶叶》(获河南省电化教材一等奖)和2004年我撰写,中共信阳市委知工办出版的《中国名茶•信阳毛尖古今谈》专著,都是结合信阳茶叶生产实际编写和现场操作录制的。全面系统叙述信阳毛尖的历史、生产发展、茶树栽培、茶叶采制和茶叶购销等方面的情况资料,填补了信阳毛尖茶无全面系统记述的历史空白。
信阳毛尖炒制的独特工艺,由来已久,但从未有文字记录标准。为了便于检验、审评和传播、推广技术有个标准依据,1985年3月,我首次执笔撰写制定“信阳毛尖茶叶标准和检验方法”,经信阳地区标准化办公室(信阳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身)批准发布实施。
2003年12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又发布“信阳毛尖茶和检验方法”标准。2002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信阳毛尖原产地标记”给予认定并正式注册,列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2003年3月,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
200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的国家标准。
信阳毛尖这颗光辉灿烂的珍珠,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这是信阳人民的极大荣幸。
新中国诞生以来,就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并不断加强领导,及时制定和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以及业务部门广大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广科学先进技术,促使茶叶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持续高长。特别是我亲身参与主持的两次国优评比准备工作,深深体会到领导的重视和科技人员的严把技术质量关,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步伐不断加大,茶叶生产正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稳健发展。茶文化也在积极地挖掘、弘扬和创新发展。信阳这个古老茶乡,已是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从中南茶专毕业后就来到信阳茶区,从事茶叶专业技术工作,数十年来,走遍了信阳茶区的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信阳茶区的巨大变化。我同信阳毛尖结下了不解之缘,同茶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信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当我登上浉河畔巍峨雄伟的“茗阳阁”时,感慨万千,用我的心语写下这首诗:
一杯毛尖茶,登楼入云天。
极目西山翠,茗乡梦千年。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