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茶风茶俗
古今中外的茶风茶俗
你所不知道的事 九大国家奇特品茶风情
茶,不仅仅是中国之悠久文化,更是深深植入于大家脑海里的一种精髓。每个地方所属的不同文化,体现出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今日,就让小编带你见识世界各国各种奇特的九大饮茶方式吧!
埃及:较钟情于甜食,如到埃及做客,定会饮到主人献上的甜茶,这种茶一般都是事先煮好茶汁,客人来了再加入白糖,连喝两、三杯后,嘴里便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泰国:当地茶客一般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都是外来的客人,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冰茶,在炎热的泰国,冰茶使人更凉快舒适。
加拿大:该地区的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再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传饮,一般会加入乳酪与糖。
南非:许多国家的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消化,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伸进去,然后慢慢地品味着。
印度:他们的饮茶较为特别,茶是盛在盘子里的,用舌头舔了喝,叫做舔茶。印度人爱好喝奶茶,也有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的。
北非: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要喝完才算尊敬。
马来西亚:肉骨茶,是风靡马来西亚的早餐,是马来西亚的美食之一,是一道以猪肉和猪骨配合茶叶煲成的汤底,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全马,甚至扬名海外,深受各地游客喜爱。
土耳其:人民最青睐的茶叶当属土耳其苹果茶,苹果茶并不是苹果和茶制成的,是果酸粉末调制的,不仅是这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流行的饮料,但它就像美味倒在冰,在阳光明媚的夏季消费。
俄罗斯:他们会先在茶壶里面泡上一壶浓浓的红茶,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根据自己的习惯,因人而异调成浓淡不一的味道,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用果酱代替柠檬的。在冬季时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同的茶饮有不同的效果,在这些茶中,都饱含了各个国家对其的钟爱,还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与文化所在,就让我们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来细细品味吧!
茶与水的融合
透明的玻璃杯中,沁人心脾的冷水,在夜色中,泛浅浅的蓝,用眼睛仿佛可以碰触到它微微的凉。手指轻捏几枚茶叶,投下几缕墨绿,没有中国画般大片的渲染,晕开白色的绢,而是水和茶互不相容!
茶叶漂浮,仿佛夏日里池塘深处撑开的几朵幼荷,羞羞涩涩,扭扭捏捏……当夜空中的喧嚣也沉寂了下来,一切安静得只能听见冷水浸湿茶叶的簌簌声,几缕青绿从茶叶中抽离,游走在冷水中,茶叶由幽绿转为翠绿,水渐渐变得不再透明……悠然的茶香入鼻,入肺,入心,健康了你的身体,染绿了你的心情……
冷水也可以泡茶吗?是的!湘西民歌里唱着“冷水泡茶渐渐浓”,不仅养身,而且口感好,捧一杯,清凉清香的液体流淌过唇齿之间,甘洌清甜,清爽可口,宛若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还捎带着沿岸缤纷落英内敛低调的香,久久婉转着芬芳……
最奇妙的是,冷水变绿了,茶叶也不会像热水浸泡的那样褪了色,散了香,甚至多了几分冷水的率真而显得更有生机更加随和,鲜绿得若一个水中小精灵,在森林里,可爱轻盈……只是,冷水泡茶还需要一份淡然的安静的守候。有的人,等不到……
武夷岩茶香气的秘密
“我仿佛看到在有着明媚阳光的森林,干净空气和溪流,鲜花次第开放,鸟雀栖树而鸣,云雾绕山飘拽。”
这是我见过的对喝武夷岩茶的感受最骇人听闻的描述。我有些难以分辨她是感受真切,或是别有用心。
必须承认,好的岩茶,对于过去只喝绿茶或对茶只具备基础性了解的人来说,“杀伤力”是巨大的,那些说不上来的花香和若隐若现的果香,与茶汤浑然一体,很抓人。这种香气是紧紧贴在舌头上的,也就是口腔之中;稍等片刻,香气就能渲染整个口腔。这些味道不是一成不变的,稍微咂咂嘴,味道就会开始流动,变幻,渐渐地变成另一种味道。在茶汤完全下肚之后,味道的强度慢慢消减下来,变成所谓的“回甘”。岩茶的香气与口感比较复杂,很少会单一地向你展现一种味道,而是多种味道一个接一个出现,又一个接一个的神秘消失。
味道是一种很“私人”的感受,好比同一道菜到不同人口中,层次感大不相同,每个人感觉的精细程度并不相同。如果刨去表达能力的因素,你口中的层次分明,到他口中可能就只剩一个“香”字。这成了岩茶迎合大众审美的一个指标,人们对于茶的评判,基本都基于嗅觉和味觉,闻起来香,喝起来讲究有丰富度的香。于是在武夷山,无论是茶树的育种,还是鲜叶好坏的判断,或是制茶环节所追求的,香气,是贯穿始终的。
影响岩茶香气的因素很多,茶树生长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条件、小气候、土壤等。武夷山是熔岩侵入和喷出地表的产物,组成岩石是各类火山岩和花岗岩,分布着较多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红色沙砾岩层。
随着年复一年的侵蚀,谷壁崩塌后退,岩石风化为沙砾,终究没逃过海枯石烂的那一天,不同含量、内质的沙砾壤形成。并与周边走过生命周期和或生物代谢物,共同组成新内容的土壤,再经雨水、山洪的冲刷,逐渐从山顶覆盖到山腰、山下,完成了茶树的迁徙的同时,也给予了迁徙之后生长的土壤。
任何植物,都有必要或充分的生长条件,前者保证它能存活,后者是确保能活得好。和人一样,发育得好需要充分条件,而能否适应环境,更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武夷山特殊的环境成就里岩茶的“岩骨花香”。
在实验室层面,香气,是微量的芳香物质组合一起的综合表现。华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的戴素贤教授,曾对岩茶八种香型的成茶和毛茶进行检验。检验出醛、醇、酸、酚类附香物质共104种,只有18种附香是这八种类型共有的,其他附香分子在每款茶中都不相同,这些不同的赋香物质构成了岩茶不同的香气、滋味。
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是香味的核心。茶叶的氨基酸代表着茶树营养的供给与转化,如果鲜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香。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茶叶氨基酸含量要比低海拔区域多;在育种领域,通过选择氨基酸较高的树种进行培育,也是培育高香品种的基本办法;在栽培上,茶农会以炼油后的菜籽饼、花生饼来当肥料,通过土壤来提高氨基酸含量。
而在制茶技艺方面,岩茶的摇青工艺是提升香气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将鲜叶置放与蔑筛上,让鲜叶在筛内汇成螺旋形,上下有序翻滚、跳动。叶与叶相互碰撞、摩擦,使茶叶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和发酵,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
其原理是,由于叶片的失水速度大于梗、脉,梗、脉中的可溶性物质及水分输送到叶片中,增加茶汤的耐泡度和丰富度。通过摇,轻微破坏青叶的叶缘细胞,发生局部的氧化,促成和加剧茶叶内含物质各类反应产生,例如散发青臭味,使得茶叶的香气向花香、花果香类进行转化,内含物质如蛋白水解酶活力增加,进而使得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多,茶汤的鲜爽度由此提高了。
至于从一口茶汤弥漫的香气见到森林,科学上亦有说法。德国的科学家发现,脑中的嗅觉记忆区,与视觉记忆区有同步的现象,当嗅觉捕捉到某种气味时,嗅觉记忆区会发出40赫兹的振动频率;而视觉记忆区在见到某些场景时,同样会发出40赫兹的振动频率。科学家推测,当人们闻到某种气味时,脑中会出现与此气味相关的场景。好比阳光晒好的被子,像衣领上散发着的肥皂香,像洗过澡还在滴水的头发,像炉火上慢炖着的清粥,气味会联想到场景,场景亦会让气味呼之欲出。
这个研究,对于品茶也有实质的意义。苍山翠崖,蜿蜒绵延,采茶制茶本就是中国农耕社会最重要农事之一。浸入到国人的身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之后,我们品的茶形、茶色、茶味,不再是单纯的感官评判,而附着着太多的历史记忆、文化想象和生活感受。嗅觉的感知,能引发过去对于生活经验,或是内心世界所向往的情境的投射。一款好茶,经由嗅觉的启发,引领人们在脑中呈现—幅愉悦的画面并不稀奇。只是,把“私人”感受分级为品茶“境界”的高下并开班授课,就有些耍流氓的意味了。
余味悠长的茶当然要比没回味的贵上几倍,贵的原因一定不是因为那些他人口中存在而你却体会不到的味道。味蕾不会骗人,各种味道之间能相互衬托,在淡雅中层次分明。如君臣佐使,主角凸显,有些则若隐若现,延续彼此的生命力,总体给人愉悦的感觉。同样是过程很享受,吃完口腔干净清爽回味舒服的菜,要比吃完油腻、口渴、黏糊糊的出品高明许多,也更体现制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和用心。倘若给他一把枯黄菜叶,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好的材料和好的技艺,围绕于此的细节的打磨,是岩茶香气的秘密,也是好茶的秘密。
中国历代泡茶法知多少?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目前很多茶友知道饮茶法大都是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茶,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同时也讲究不同方法。但这些只是泡茶方法中的其中一种,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
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
煎茶的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撮泡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
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现今所用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