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 茶叶百科 >

点茶、斗茶、茶百戏可不是同一回事儿

  点茶、斗茶、茶百戏可不是同一回事儿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点茶、斗茶、茶百戏”有什么不同。

点茶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斗茶

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苏东坡就曾对盛行岭南惠州一带的“斗茶”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从最初以评比茶的品质为目的,后来就广为流行,成为民间百姓的一种游戏。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追求奢华的宫廷斗茶,重视“浮”和“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同时要求斗茶用的茶粉要经过精碾细筛的工艺,必须要细。

注重茶的内在品质的民间斗茶,则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计茶汤色白色绿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鉴。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分茶(茶百戏)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已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

入元以后,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 共度了无数个春秋

数千年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也与茶的苦味共度了无数个春秋。苦历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这不禁让人深思,茶虽苦,为什么中国人仍然喜爱茶?

苦,对身体有益

茶汤中的苦涩味首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引起的花青素。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苦,满足中国人精神需求

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是人生的真味,是生命的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回味不尽。

茶,只有投身到沸水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

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

喝茶,最惬意的是把苦涩泡在茶里,喝出的是甘甜;

把烦恼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快乐;

把痛苦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幸福……

把人生所有的苦一一煮沸,煮成一杯杯淡淡的清香。

在茶中体味到苦,并体味到化苦为甘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岁月,在咀嚼岁月中参禅悟道。

其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郑板桥品茶曾邀“一片青山入座”,我品茶欲请一条大河作陪。茶最喜宁静,人只有在天宁静、地宁静、夜宁静、心宁静中才能品出茶的真味与意境,实现与自然“润物细无声”的交流。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真正的普洱茶品茗,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成回甘喉韵功效,同时也藉此启示苦的真道。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能十足够劲而美中不足。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请致电:1873-8660-300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