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必须有好水和好的茶具,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而没有掌握好泡茶技术,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茶叶用
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茶叶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壶中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泡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开始饮用,二是指有些茶叶要冲泡数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时间。
1.茶的用量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不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少食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工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饮,茶叶用量较少。
茶叶有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4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2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 ℃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如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3.冲泡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有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代,则难以泡出茶叶;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3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
湄潭翠芽何以称上品?
中国的西南诸省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位于中心地带的贵州,茶树遗传多样性丰富。也许你不知道,就在贵州湄潭,至今仍保存着上亿年的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树茶标本。
如今提到“湄潭翠芽”,资深的绿茶爱好者,怕很少没有听到过这位“绿茶新贵”的鼎鼎大名,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名茶,到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再到名动京城在马连道叫响,甚至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绿茶品牌入驻老舍茶馆国茶汇。这鱼跃龙门的完美三跳背后,“湄潭翠芽”那48个沉甸甸的国家级金奖,足以说明问题。
自2001年起,“湄潭翠芽”屡屡获奖。2004年获第二届“中绿杯”名优茶评比优质名茶奖,2005年获贵州省名优茶,2006年获第三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优质奖,2007年获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四届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2008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银奖、第五届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第九届广州国际茶博会金奖以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
如果“茶圣”陆羽穿越回来,一定不会感到太过惊诧,因为早在1200多年前,他就在《茶经》里称颂此处佳茗“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明清两朝,湄潭的绿茶,更成为贵州进贡朝廷的高档产品。又道是不饮贵州茅台遗憾,不品贵州的“湄潭翠芽”更遗憾。
当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茶叶市场,假冒名牌比比皆是,但作为绿茶新贵的“湄潭翠芽”却绝无假货,因为即便你是入门级的茶友,也能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湄潭翠芽”的珍贵所在:既比各路传统名茶便宜,同时从茶香到茶形,再到茶色茶底,这样超性价比的佳茗,也就仅此一家了。从这个意义而言,“湄潭翠芽”堪称良心典范的绿茶上品。
经过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五道工序,多达十几种炒作手法的“湄潭翠芽”,外形扁直光滑、匀整、绿润,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绿润清澈,滋味鲜爽,叶底嫩绿明亮、鲜活匀整,叶肉肥壮,滋味醇厚回甘更耐泡,有板栗的清香。
我国著名数学家、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教授,当年品饮湄潭翠芽后,曾吟诗赞道:“祁门龙井渺难亲,品茗强宽湄水滨;乳露看疑金掌露,冰心好似玉壶春。”在苏老看来,湄潭翠芽的品质不让西湖龙井。
这并非誉美之词,即便是在西湖龙井的故乡杭州,1958年的全国茗茶鉴评会上,与会的茶叶专家们也认为:“龙井”茶叶肉薄,香气透发性高;而湄江翠芽肉肥壮,味醇厚更耐泡,有板栗清香,两茶各有千秋。
此时窗外渐有蝉鸣,风中更添暑燥,正是品鉴上品绿茶的时候。在百忙之中,泡上一杯“湄潭翠芽”,择雅静之处,细啜慢饮,闻茶香、观其色,再观其形,品其味,可以涤烦益思、提神醒脑,乃消暑不二选择。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代,用茶少,冲泡时间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