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 信阳毛尖百科 >

信阳:唐朝贡品毛尖,五云两潭一寨

信阳:唐朝贡品毛尖,五云两潭一寨

 

信阳,河南省最南部的城市,位于淮河上游,对,就是秦淮河那个淮河。这是一个很像南方又有暖气的城市(好气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信阳也被称为“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作为中国最显著的南北分界线的标志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

历史悠久,气候适宜,山青水美

让茶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信阳茶区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几乎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长。而位于中原地区少有的气候适宜的信阳早在东周就因为生态优势而成为了产茶区。

唐朝开始,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3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信阳毛尖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元代和明代,由于茶税过重,茶叶生产开始衰落。

“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本邑人把产于信阳的茶叶称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垦茶园余亩,种茶40多万穴,茶叶生产逐渐复苏。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绿茶之王—信阳毛尖

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与贵州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产于董家河镇“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定名为信阳毛尖。

自此,信阳毛尖成为“绿茶之王”,信阳也被称为了“中国茶城”。

名茶靠的是口感而不是外形。

透亮不浑浊,高香无青草气,甘醇爽口不紧涩。

只要是名茶,就免不了有以次充好的事儿。“小浑淡”事件就给信阳毛尖造成过巨大的损失。

信阳毛尖原本是采叶子的。1982年,河南省供销社制定信阳毛尖地方标准,最高标准就是一芽一叶,也没有哪项标准是采单芽的。

正宗信阳毛尖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采摘毛尖

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一方面,茶商将“毛尖”从字面上误解为“尖芽”,认为毛尖以芽头为佳品。正宗信阳毛尖还未开采时,外地茶商已经将外地早产茶叶炒制成芽茶,空运至信阳,以信阳毛尖的名义低价售卖,加上芽茶外观耐看,代理商纷纷采购芽茶,导致正宗信阳毛尖门庭冷落,甚至被认为是假毛尖。

信阳毛尖茶汤浑浊的原因:绿茶信阳毛尖的小芽本来就未发育成熟,芽中茶多酚等物质尚在积累阶段,这么嫩的芽要炒好本身就不容易,还要追求芽小,那只能对茶叶进行长时间揉捻了。要是以前传统手工制作,那还好点,现在都是机器揉捻,更加容易揉捻过度。揉捻过度就会导致茶毫脱落,茶毫脱落导致茶叶破碎,泡茶的时候自然茶汤浑浊。

此外,只有高温炒制的茶叶才会形成多孔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析出。

茶叶炒制

但为了要保证绿茶信阳毛尖茶叶做得小,茶叶必须进行低温炒制,低温炒制导致茶叶物质无法析出,茶叶泡起来味道自然就淡了,而且因为低温炒制还导致茶叶喝起来带有青草气和青涩味。

好的正宗的信阳毛尖必须:透亮不浑浊,必须高香无青草气,必须甘醇爽口不紧涩。

如今,不少信阳本地茶农茶商正在努力呼吁回归正宗信阳毛尖的传统,以口感而不是外形来定信阳毛尖的品质标准。

茶诗之源

信阳毛尖茶诗颂来更是上口。

信阳毛尖到底好不好?有多好喝?小编的话大概不够有说服力,诗人的文笔要好得多。

品茶

明代祖籍信阳的王星璧最有雅兴,带上冬天存好的雪和茶具,在龙潭冻瀑前,“冲风却酒帘”,赏景喝茶,觉得“尚应供自足,更合谢朱炎”。《龙潭冻瀑》

春天的桃花开了,清代张培金觉得,桃花和茶色在一起更有春天的感觉哦,连茶水也更香醇了呢。忍不住感慨“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 《三仙缸》

春天除了桃花美,茶园景色更是美。那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信阳知州张钺所描述的“信阳八景”中,专门描述了震雷山的茶园景象“篆丝重叠吐,簇练立空悬。散作崇朝雨,满山溉茶园。” 《雷沼喷云》

“五云两潭一寨”

高山云雾出好茶

信阳毛尖的原料则主要来自信阳西南大别山,俗称“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茶艺表演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

五云两潭一寨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增强光相助用,使茶叶含有富厚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二是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叶经光相助用积贮物质,有效积聚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叶多腐败为土,有机质富厚,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长。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茶艺培训罗山县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奇特气势派头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生长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造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

信阳山水

新中国创建以后,国度对生长茶叶生产极为重视,接纳了一系列帮助步伐。特别是改造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生长,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信阳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被列为全国闻名淮南茶区主要产茶县之一。1936年《重修信阳县志》称:“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谓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在清代,信阳毛尖的奇特气势派头即已定型。

可以说,信阳毛尖的香气里藏着的都是信阳山水人文的内秀。

人文信阳

豫风楚韵,茶香四溢

说起信阳,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词“豫风楚韵”。战国时期,平桥区曾为楚国别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诞生于信阳,是上海、苏州等地人文始祖,出生于此的楚国令尹(丞相)孙叔敖,助楚庄王称霸,为战国时期最著名政治人物之一……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在这里交融,迸溅出耀眼的火花。

楚相春申君

信阳作为“中原第一侨乡”因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人口南迁,其后裔又逐渐播迁至闽、粤、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信阳又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也享有着“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的美誉,每年承办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是数百万信阳人乃至闽台人民的感情所在。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信阳大地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今淮滨县人),造田兴水,使楚国富甲一方,他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固始人)、“闽王”王审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浉河区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

司马光砸缸

“亡羊补牢”、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宋世杰告状、息夫人三年不语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信阳。

悠悠楚韵的熏陶下,流落在信阳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信阳民歌、罗山皮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山县的文殊乡更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大鼓书、花鼓戏、彩绘泥塑、剪纸、布雕、羽饰等民间艺术也展现出浓郁的大别山民俗风情。

出生在茶乡的百姓,世代与茶香为伴,对茶颇有研究,来到信阳,随性走进一户人家,主人家都会端出热气腾腾的香茗,“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这“人情”二字,体现了好客的信阳人对远方贵客的尊迎。

信阳值得玩

1

鸡公山

鸡公山是块风水宝地,它位于大别山西端与桐柏山紧密相连,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别山和桐柏山比喻成两条巨龙的话,那么鸡公山就是这两条巨龙口中璀璨的宝珠,“二龙戏珠”自古就是中国民族象征吉祥的神话,希望鸡公山之旅给你带来吉祥、带来万福。鸡公山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之美誉,历史上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文字记载,其后众多名人骚客、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也来山游玩,文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赞美诗篇。上世纪初,平汉铁路通车以后,洋人蜂拥而至,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供人们旅游度假的风景区。

鸡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显,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内涵。早在上世纪初,鸡公山先后有二十三个国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传教士以及国内的军阀巨贾,曾来此兴建了300幢风韵殊异的度假别墅和园林。这些多民族、多国别的建筑群落,依山就势,交相辉映,俨然是“万国建筑博览会”。在全国山岳型风景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2

西九华山

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陈淋子镇境内,北依淮河,南靠大别山,为国家AAA级景区,观赏面积8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多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集“茶、竹、禅、山水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万亩茶园、竹海、森林、湖泊和峡谷瀑布群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

3

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

灵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灵山寺是一座颇为奇特的寺院,院内既有僧又有尼,唐代的建宁公主就曾在灵山寺出家为尼,这一制度也是我国佛教界的一大奇观。到了宋、明两代,皇帝曾多次亲临灵山,足见灵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灵山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辈出,名播海外。千百年来,“灵山三奇”——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开大明三百年基业,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清康熙51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灵山寺杲英墓。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请致电:1873-8660-300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