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小混淡”炒作是饮鸩止渴
一场持续一周的春雨,让茶乡信阳的茶农苦不堪言:雨前茶没有采完,采茶工歇业,茶叶减产,茶农收入降低……
“对于信阳毛尖来说,‘望天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信阳毛尖的价值感正在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著名茶业专家欧阳道坤在接受今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信阳毛尖的“芽”和“绿”都是应该被痛批的!“如果不能把信阳毛尖的价值感拉回正确的轨道,信阳毛尖品牌将走向毁灭!”
【观点】
“小混淡”不是信阳毛尖的正统
从春茶开采到谷雨之前,欧阳道坤前后到茶山上去了五趟,每去一次,他的心情便沉重一分,“每次喝到的毛尖,都有一种青草气!”
他第一次去,是在明前茶刚开采不久。在浉河港一处茶叶合作社,他喝到了刚刚炒制完成的第一杯毛尖。“全是小芽头,泡出来绿绿的,汤色很混。”冲泡出来的颜色,让这位茶专家皱起了眉头。
他喝了一口,感觉不对味儿,“是很鲜爽,但茶味很淡,还有一种青草气,入口不润,回味不甘。”
前后五趟,他去不同的地方,喝到的都是这种茶。
“信阳毛尖的特色是什么?”实在忍不住,他问一位茶农。“小混淡,现在都追这个!”几位茶农异口同声地回答,让欧阳道坤心里发寒。
茶农口中的“小混淡”是这样定义的:小,全是小芽头,不带叶;混,冲泡出来汤色浑浊;淡,入口茶味不浓、不厚。
“真正顶级的信阳毛尖,是一芽一叶初展的明前茶,什么时候变成了只做芽头?”欧阳道坤说,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茶农中,众多商家,包括一些信阳毛尖的龙头企业,同样在这样做。“小混淡不是信阳毛尖的正统,‘芽’和‘绿’都该被痛批!”
【痛批“芽”】
单一做“芽头”对茶产业有致命打击
“信阳毛尖应该在核心地域和传统工艺上提升价值感,但我们严重跑偏了,茶农和茶企为了树品牌,就开始打‘芽头’的牌子。”常年研究茶,尤其是信阳毛尖,欧阳道坤对此了如指掌。
不知从何时开始,顶级信阳毛尖就是纯芽头的声音,成为判定信阳毛尖好坏的标尺。“一斤毛尖8万个芽头”、“芽头越小越多越值钱”这样的宣传,有营销的需要,更有大环境的推波助澜。
信阳毛尖作为绿茶,本身讲究外形好看,而社会风气、审美观念的表象化,驱使信阳毛尖一步步向做“芽头”的轨道上靠拢。
“加上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的影响,更坚定了信阳毛尖做芽头。”欧阳道坤告诉记者,金骏眉用芽头做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宏观和长远来看,给传统的茶行业带来了破坏。
“做芽头,不利于茶农增收。”欧阳道坤分析,用芽头做茶,成本高,茶叶的利用率低。“信阳毛尖明前茶的周期非常短,人工采茶,一天采不了一斤芽头,过了期限不再采摘,茶叶就白白地浪费掉了。”
“做芽头,对消费者没好处。”欧阳道坤说,“纯芽头除了鲜爽度高,以及所谓的‘好看’之外,没有其他的好处。”相比于一芽一叶初展,芽头口味太淡,冲泡两三次就没有了茶味儿;加上生长周期太短,茶多酚含量少,微量元素含量低,营养价值缺乏。“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花高价钱,没有喝到传统意义上的正宗 信阳毛尖。”
从长远来看,单一做“芽头”,对于信阳毛尖茶产业的运行,有着致命的打击,“传统意义上的名优茶丢了,芽头本身的价值感并不大,长此发展,就是死胡同。”
【痛批“绿”】
一味追求“绿”更是害人害己
在欧阳道坤看来,相较于“芽头”,信阳毛尖所谓的“绿”更是害人害己。
“传统意义上的信阳毛尖,泡出来的汤色是淡绿泛黄的,现在做出来的,一味追求绿,喝了有害无益!”欧阳道坤通过研究和调查,找到了信阳毛尖变“绿”的根源,用他的话说,是“核心工艺缺了一把‘火。
据他分析,为了增加茶叶的色和形,在高温炒制时,“杀青”不透,此其一;传统的“理条”工艺需要高温快做,现在都是低温慢做,此其二;“焙火”(又称烘焙)时间短,温度低,此其三。
“这三道工序都与火有关,但都是火力不够,水分含量高。”欧阳道坤说,“杀青”不透,导致冲泡出的颜色变绿,并带有一股草青气,全没了信阳毛尖的香气;“理条”低温慢做,导致毛尖的表层被破坏,泡出来变“混”;“焙火”时间短,导致信阳毛尖常温下难以保存、怕开水。
“这样的毛尖泡出来的水,喝了不但无益,还有损消化道,长期喝,对身体危害更大。”欧阳道坤说,出现这样的情况,直接原因是茶叶成本提高,部分茶农、茶商为了追求高利润,不得不为;而根源在于,信阳毛尖加工、生产、销售过于分散,整个行业难以监管和把控。
【出路】
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带头改
信阳毛尖是信阳的一个重要产业,从业人口达百万,影响深广。“痛批它是因为对它有感情,不愿毛尖的路越走越窄。”作为在信阳生活了几十年的茶业专家,欧阳道坤对信阳毛尖的现状非常着急,“现在正在走弯路,希望能把它拉回到正途上来。”
“同样是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庐山云雾,都不存在难储藏、怕开水这样的问题,在这方面,信阳毛尖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欧阳道坤说,他常年在外参加茶事活动,看得多,听得多,思考得也多,“说句难听的,信阳毛尖再不改变,迟早要完蛋!”
对于信阳毛尖出现的“芽”和“绿”的问题,欧阳道坤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案:“首先在宣传上,要回归传统的导向,扩大对信阳毛尖知识的宣传普及;消费意见领袖要带头引导;龙头企业,比如龙潭和文新,有责任去引领,去践行。”欧阳道坤最后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去组织,这个责无旁贷。”
我相信只要诚信做茶叶,慢慢来会做的更好。而能做到这点在当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品质说话,因为目前市场上几乎很少能喝到正宗的大山茶,更不要说是黑龙潭所产的信阳毛尖了,为什么要突出黑龙潭呢,因为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四望山这四座在浉河港占领军优势的名山头,最开始被发展起来产茶的就是黑龙潭,相对于其他三座山头,黑龙潭的土质套用清心茶油“客舟听雨”的走访心得,只有黑龙潭的土质是黑土,别的山头黄土和沙土相对多点。
以前看报纸啊网络上说信阳毛尖市场很乱,现在发现不是一般的乱,就跟中国的其他名茶叶一样,我个人觉得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事物的出现,消费者需求在先,然后是生产者迎合这种需求,市场的大环境使得追求利润的厂家和经营者钻了空子。记忆中的信阳毛尖在我上小学时大家还是不采芽的,最多就是小点的一芽一叶,记得我小时看到筐子里不好看专门采那种小次芽回去还被家人骂了一顿,单炒吧不够两锅的,搅在一起吧价格是固定的,不过那份茶因为采摘质量好肯定会被抢购的。
自从采芽茶以后再加上这些年信阳毛尖,市场上形成了只看外形不看茶叶内质的局面,而大山茶尤其是黑龙潭那几个名山头本来产量就低再加上这两年冻害干旱严重产量更低,不是多年的老客户基本上难得一见,所以市场上多流通的是打着名山头旗号的小山茶湖北茶和四川茶(对于茶商来说利润高啊)这样大家对信阳毛尖的认知多是光,圆,紧,直,茶叶大家觉得越绿越好,泡出来的芽越多越好。
这几年在浉河港茶叶行业里把小山茶戏谑为“小混蛋”:小——芽小,因为小山和平地的茶是后来发展的,多以福鼎大白茶为主导品种,这种茶就是产量高,芽肥硕,但味道很淡,再加上平地和小山相对大山高山来说温差不是很大,茶叶不易受冻,再加上平地小山易于施肥等茶芽采摘出来相对大山高山来说更齐整和漂亮,这对于追求外形的市场来说更利于市场的销售;混——开汤后汤色浑浊,很多人对此的解释归于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和毛峰,也即是茶叶上附着的白毫,虽然信阳毛尖开汤后会在茶汤里看到白毫,但是真正的大山茶的汤色是不可能那么浑浊的,因为这跟茶树的品种有关,就像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即为枳一样,大白茶由于不耐冻的原因在高山上很难存活,所以在高山上茶叶品种多是本地旱茶和青茶,除非在一些背风的向阳坡地才会有一星点的大白毫种,蛋为“淡”,意为味道淡,第一茶叶的品种就决定了小山茶的味道淡,再者小山茶产区的土质都为黄土地和沙土地,植被相对大山来说不如大山的物种丰富,另外土壤在涵养水源方面也不如大山,温差光照更是不用比。
信阳毛尖大山茶的品质始终如一,保持信阳毛尖味浓、耐泡,茶汤清澈,就连加工,在黑龙潭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杀青方法,就怕喝了几十年的老客户收到茶叶后抱怨味道不如以前了。在信阳大多数市民如果买自己喝的茶还是很愿意到农家买相对贵点的大山茶的,当然他贵是有原因的:第一产量低,第二成本高,第三物以稀为贵;但是买着贵喝着便宜啊,为什么这么说呢:
1.耐泡度好,人家的两杯茶你只需要一杯就解决了;
2.喝着健康,今天的人就缺少健康缺少安全,为什么我说我家的茶是绿色的呢,呵呵,我没说是有机的啊,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是有机,我只知道我家的茶叶不施肥不打农药,山太高了,我们给茶园松土(土地被踩的板结了不利于茶叶的生长)在我们那俗称挖山也是好几年才一次的,因为山高虫害也少,谁没事折腾自己玩呢?
一客户跟我说他在郑州市场上多数见到的茶叶都是青灰色的,直条,说是黑龙潭的茶叶,而且大家都认同这样的茶叶,一看到他在我家买的正宗黑龙潭茶叶是绿中泛黑的,并且还弯弯的都说不是好茶,呵呵,都没人喝他的,正好了给他省了口粮。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爱着信阳毛尖,又有多少人买着只追求外形不重视口感的“小混蛋”?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山茶不好,只是花了买板栗香或花香味回甘好的大山茶的钱却买了个小混蛋岂不是很冤枉?如果说小山茶还属于信阳毛尖,那用湖北茶川茶冒充信阳毛尖的被买着了就更是冤枉了。
“小,浉河的毛尖越采越小,现在单采芽头,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低,一亩茶园产十五六斤干茶。浑,浉河港的毛尖汤混,引种的福鼎大白茶,白毫多,更是浑的不像样子,茶商不愿买,消费者不认账。淡,越来越小,越来越早。引进品种的茶树乌牛早,果然很早,但是味道已经淡而无味。加之今年清明时节雨纷纷,强摘下来的雪芽,更是水气纷纷,淡的不像话。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