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茶,应该可以说是最近十年来普洱茶行业里最火热的一个名词了,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很多关于这一方面的言论。
不过,很多说法却是真真假假,其中的一些误区确是我们以为的常识,这让我们在品饮古树茶的路上多走了些弯路。
所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古树茶究竟还有哪些真相吧。
古树茶为何以树龄百年作为区分界线?
有多大树龄才算古树?有说300年,有说200年,有说100年。
事实上,古树的树龄其实是很难精确测量的,目前并没有太好的方法。
而且,以任何一个时间“点”作为区分古树与小树的界线都会有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在跨过那个时间点的一刹那,茶树鲜叶的品质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如今,有另一种说法,是从历史事件上来看。
清末民初云南因战乱、瘟疫等故,茶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茶树种植基本停顿,这是一段有数十年跨度的时间。
以百年为古树茶分界线,实际上的区隔空间足有数十年,树龄差距如此大的茶树其品质已有可辨识的差别,因此将古树茶的界定标准定为百年是具有可执行性的。
古树茶越高、越粗、树龄越老,茶质越好?
直观上茶树越高越粗,越会给人以树龄更老的感觉,进而会产生品质更优的联想。
事实上,茶农采摘鲜叶时,会根据既往经验采摘口感较佳的植株,而品质不佳的则会弃采。
经常被采摘的植株发育难免受到影响,而弃采植株得以将其吸收的全部养分用于“快高长大”。
经年累月下来,树干直径、树冠宽幅和茶树高度都会产生显著差异。
所以,茶树也不一定越高龄茶质越好。
相对来说,高龄茶树所产的茶的更细腻,更平和,也更珍贵。
但百年左右的茶树也可能香气高扬,滋味有特色,还是要用茶质说话。
只有古树茶才能有“马蹄口”么?
“马蹄口”是坊间许多茶商经常用来向消费者力证其销售茶品是“古树茶”、“春茶”的凭据。
但在实践中,我们在生态茶和夏茶中都可以发现马蹄口。
实际上马蹄口的产生是因为“撕扯”的采摘手法。
这种手法会给茶树带来不可逆的破坏,茶树上凡是被撕扯过的地方就不会再发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茶树死亡。
决定茶品品质的,应该是其内质而非马蹄口之类的皮相。
对于爱茶之人而言,理应抵制此种以“马蹄口”当做卖点的荒唐商业手段。
新茶不能完全体现茶山特色
一个尴尬的事实:每年有大量的古树茶,包括价格昂贵的名山,在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的情况下,被稀里糊涂的喝掉了。
究竟存多久才能喝,这个问题涉及到适饮期,存期短的茶和存期长的茶各有优点,都可以喝。
但是至少要有一两年的转化,才能大概看出一款古树茶的格局。
刚做好的新茶和存放一年以上的古树茶差异有多大,这不好定量,平均来说,相似度不超过三成,经过一两年以后,基本六七成的感觉就有了。
每年抢新也好,新茶品鉴也好,并没有多少合理性,所以我们建议边藏边喝,感受时间的魅力。
品鉴新茶,是基于对这款茶的熟悉度,只有建立起新茶老茶的对应关系之后,才能对新茶进行判断。
太多的茶,新茶和老茶喝起来完全不一,而且喝的越多,就越觉得规律难以捉摸,这也是存茶的魅力所在。
越陈未必越香
普洱茶的存放是个大课题。
只要是好茶,如果存放环境正确,短存期的茶和长存期的茶都很不错,不过普洱茶的转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只越陈越香那么简单。
什么叫存放合理?就是满足三个要求,避免外界干扰,防止芳香类物质流失,合适的温湿度。
对于初级茶友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保持茶品的密封和合理的含水率。
所以通风什么的就免了吧,那是为了防止发霉的,芳香类物质会快速流失。
在合理存储的前提下,茶品不同阶段的香型有不同的特点,不是和时间的正比关系那么简单。
大体来说,前期的香更清扬一些,后面更醇厚一些。
理性看待名山
关于名山,记住三句话:名山一定有好茶,名山茶不一定好,好茶未必在名山。
第一,名山一定有好茶。不管名山成因如何,有历史的,有一时口感偏好的,有炒作的,但是有一点,名山一定有特点鲜明的好茶,而且是让大众喜爱的,性价比不论。
第二,名山茶不一定好。名山有好茶,但你去名山收的茶未必好,为什么?请往上翻,一座茶山不止一种茶。
第三,好茶未必在名山。一些有好茶的地方,或是因为交易不便、文化闭塞、产量稀少又或是说不清楚的原因,不为人知,这些茶的水平并不低于名山。
买名山还需要考虑原料真假,即使真的还要考虑性价比,即使不差钱还要考虑过度采摘品质下降的问题。
所以,马云说的对,花钱有时候更累人!最简单的还是喝你喜欢的古树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