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 茶叶百科 >

乾隆皇帝的爱茶记载

乾隆皇帝的爱茶记载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曾经只有皇帝才能喝的茶,你想尝尝吗?

贡茶,在古代是朝廷专用茶,专供皇宫享用。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与其它贡品一样,贡茶的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

 

按阮福《普洱茶记》的记载:“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

 

历史上的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庭饮用的,不惜耗用巨资,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异,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贡茶的产制和运输,对驿道交通建设,地区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作用。

 

如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人都有机会喝到贡茶级别的茶叶

 

普洱茶的级别,其划分是一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的级别也越高,衡量嫩度的高低主要看三点。

 

一、是看芽头,芽头多,毫显,嫩度高;

 

二、是看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的程度,紧结,重实的嫩度好;

 

三、是看色泽,光润的程度.色泽光润,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简要看看几个常见的普洱茶级别,教大家看看平常自己喝的都是什么级别。

 

十级外型条索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九级外型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七级外型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五级外型条索坚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尚柔软。

 

三级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一级外型条索紧结稍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特级外型条索紧直较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厚,叶底较褐红细嫩。

揭秘茶与历代皇帝的不解之缘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拥有着成千上万种茶叶。现代人喝茶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上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像是陆羽,更是有“茶圣”之名,就连古代皇帝也喜爱品饮上等好茶。但不是所有的历代皇帝都与茶有缘的,历代皇帝中与茶有不解之缘的又有谁呢?

一、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录了宋朝浓厚的饮茶风气——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朱元璋与散茶发展

明代的贡茶数量有增无减,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加之,到了明代,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在上述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根据若干奏章的反应,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决定对贡茶进行改革。从此不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

从中国茶类的发展来看,朱元璋的诏令确实对当时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现今遗存并继承发扬的各种历史名茶,都与明代大力发展散叶茶有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的这道诏令,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康熙与碧螺春

据说洞庭东山有座碧螺峰,石壁里生长着几株野茶树。每年春天,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背着茶筐前去采摘,炒制饮用,如此数十年,不见饮用者出现任何异状,当地百姓身体较之其他地区还更为健康、强劲。康熙朝的某一年,到了摘茶时节,老百姓又来采茶,茶叶长得特别茂盛,采多了筐装不下,只好把茶放在怀里。没想到茶受到体内热气蒸熏,突然散发出浓烈的异香,采茶者不约而同惊叫起来:“吓煞人香!”意思是香到极点了。于是,这种茶便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巡抚宋荦负责迎接。宋荦是著名诗人,精于书画,也擅长品茗。他深知康熙不喜铺张,眼下又是仲春时节,便令下属去买“吓煞人香”。康熙来到太湖,正陶醉在洞庭东山的秀丽风光中,宋荦进献了“吓煞人香”。只见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煞是可爱。一经冲泡,恰似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品饮下来,更觉鲜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随后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曰:“此乃当地土产,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又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说:“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于是,好茶便有了一个相匹配的美丽名字:碧螺春。

四、乾隆与龙井茶

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请致电:1873-8660-300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