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 信阳红 >

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对信阳市浉河信阳毛尖的影响一

科学技术是提高茶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是一种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它充分利用信阳市夏秋茶中低档鲜叶原料,进一步提高茶资源高效利用水平。“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改变了信阳市茶产业传统种植、采摘、加工等生产模式,影响着茶叶的供给。

1 2010年前信阳浉河区茶叶供给情况

信阳市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茶区,茶叶已成为该市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尤其是1992年开始举办茶叶节以来,信阳市茶产业的发展明显加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茶园总面积9.33万hm2,开采面积6.67万hm2, 2009年茶叶产量3万t左右,农业产值约30亿元,社会总收入超过40亿元。信阳市茶叶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基本形成,供给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茶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 333.33 hm2发展到2009年的9.33万hm2。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1998—2009年,全市茶叶产量翻3番以上,年均增长16.2%;产值翻4番以上,年均增长30.8%。二是引进科学技术强力推进现代化茶叶生产。炒茶机、杀青机、揉捻机、修剪机的大量使用,使制茶技术由以前的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较大提升了茶叶加工能力,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三是加大品牌推广和茶园建设,提高种植效益。1995—2009年,信阳市茶叶平均价格由20元/kg上涨到150元/kg左右,上涨了6.5倍。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主城区和中心城区,同时也是一个特色农业大区,全区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总人口5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总面积1 512 km2,其中耕地面积1.7万hm2,山林面积1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2.4%。茶叶产业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茶园面积近2.67万hm2,并且以每年2 000 hm2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县区。年产干茶1.3万t,涉茶产值近20亿元,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浉河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市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至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董家河车云山毛尖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浉河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茶叶之乡”;近年来,该区确定建设“魅力浉河、美丽茶乡”的总体奋斗目标,把茶产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2 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的引进

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品主要是“信阳毛尖”,在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茶保健品等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几乎空白,绝大多数仅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和中低档绿茶生产很少,茶树鲜叶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的引进结束了我国北方茶区不产信阳红茶的历史,增加了信阳市茶叶的花色品种,绿红相映,共同开拓国内国际茶叶市场。

2.1 信阳红茶制作新技术引进的背景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原福建省省委书记)到信阳市视察时指出:信阳市要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要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尝试信阳红茶加工。

在卢书记的点题下,信阳市浉河区3次到中国信阳红茶的发源地福建省学习、取经,与福建九拓茶叶公司联合开发信阳红茶工艺,经过百天的攻关,在“闽红”、“祁红”等信阳红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在2010年4月研发出了“信阳红茶”。卢书记还为信阳红茶取了一个厚重的名字“信阳红”。“信阳红”一经上市,就在全国迅速走红。据河南省茶叶商会统计,2010年8月后,“信阳红茶”在郑州市的销量猛增,短短几个月时间拿走了市场近5%的份额。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请致电:1873-8660-300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