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 信阳毛尖百科 > 信阳毛尖品牌 >

信阳毛尖品牌路上的困惑

一、信阳毛尖的由来

茶,最早叫荼、茗、葭萌……据考证,到了唐代才正式叫茶。素有“茶圣”之称的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一词被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

到了宋代,信阳茶区被列入当时的国家重点茶区,信阳成为全国13个卖茶场之一。北宋时期,信阳产茶叶达10万斤,占全国13个卖茶场交易总量的五分之一。到清朝,信阳种茶面积又扩大到六个县,面积达2万亩,产量约300吨。1915年,在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一举夺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成为河南省的优质绿茶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国家组织茶叶评比,在选送的众多茶样中,评出浙江西湖龙井、河南信阳毛尖、江苏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湖南君山银针、贵州都匀毛尖等全国十大名茶。[1]此后,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而屡获殊荣。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获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日本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茶叶节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在世界219个茶样中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誉。

二、信阳毛尖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随着外地茶大量涌入,信阳毛尖大有被鲸吞蚕食之势,市场占有率呈不断下滑的趋势。虽然信阳毛尖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2008年4月,信阳第16届茶文化节暨全国名优茶博览会召开之际,有媒体报道说,网上很多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排行里没有了信阳毛尖,在“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中介绍的十大名茶为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而“茶网中国”显示的十大名茶里有冻顶乌龙、云南普洱,而没有信阳毛尖和庐山云雾。虽经调查证实,该十大名茶评选并没有权威标准,但却折射出信阳毛尖令人担忧的现状。

1.茶农分散经营,缺乏规模化

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户户单独经营,依然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加之信阳地区是丘陵地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化经营,使信阳毛尖的生产成本很高。每年春季采茶,需要大量采茶工,少则几十人、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上万人。用工荒的出现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采茶的区域广、时间紧,工作量大,季节性特别强,错过黄金期,茶农损失惨重。当地的恶性竞争又促使劳动力价格节节攀升。

2.传统手工炒制,制约毛尖效益

信阳毛尖是需要人工一点一点采摘下来的,信阳毛尖的加工也依赖传统的手工炒制,4斤2两左右鲜叶才炒出1斤干茶。而当地炒茶专业技术人才偏少,进一步抬高了信阳毛尖的成本。加之炒茶机械的价格比较高,无疑又降低了茶农的购买热情。一部分依托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种茶户,由于自己不会炒茶,加工企业到6月份就停止收购鲜叶和加工,一年只能采摘一个月多的春茶,夏、秋茶无法采摘,导致每亩茶园收益相应减少。

3.品牌意识淡薄,促销手段单调

在信阳,茶叶市场良莠不齐,一些中小企业不考虑市场稳定性和客户稳定性,质量等次全标特级,价格虚高,产品包装仿名牌。在销售过程中,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之间的品质差别难以分辨。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珍品、特级、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为二、三级毛尖。级与级之间没有严格的技术鉴别标准。一般人只通过外形很难分出茶叶的档次,而销售时特级茶与一级、二级茶在价格上相差悬殊,一些品牌意识淡薄的中小企业为了从中谋取暴利,可能会掺和一些低级茶在高级茶叶里,以高级茶叶的价格销售,结果常会出现低档高价的情况,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4.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监管不力

因为信阳毛尖曾有过辉煌历史,被政府多次评为名茶,因此,一些不法商贩从四川、福建、湖北等地低价收购劣质茶叶,再按照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假冒的毛尖,在信阳市场销售。这其中不乏有信阳本地的炒茶高手直接参与,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行为,眼前利益的驱使。而这些假冒毛尖的茶叶盒上却印有“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和信阳毛尖原产地标记”,严重损害信阳毛尖品牌的形象。

信阳市工商部门虽然也对这种行为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收效甚微。假茶泛滥,包装管理混乱是罪魁之一。信阳毛尖空包装流失严重,成为滋生假冒伪劣的土壤。包装袋、包装盒质量参差不齐,形式五花八门,随处可买,严重损害信阳毛尖品牌的形象。

在信阳地区,目前对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同时进行管理的有两个部门:茶办和茶叶协会。根据规定,只要是生产原料来自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的产茶乡镇和茶场、生产工艺和品质特征符合信阳毛尖标准的,只要向协会递交使用申请书,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就可使用由信阳市茶叶协会印制的、带有“信阳毛尖”字样和商标图案的包装。

具体的管理规定是:需要印刷信阳毛尖包装的大型企业和县、区茶叶集团,由信阳市茶叶协会审定其资格,确定其印刷数量,发给印刷证明商标印单,到协会下属的包装管理中心办理印刷手续,在协会和使用者共同认定的、具有商标印刷资格的印刷企业印刷包装,小型企业和经营门店可挂靠大型企业和县、区茶叶集团,使用其包装并接受监督,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的使用管理程序与证明商标相同。这种以指定印刷包装为主要内容的做法在当地受到多方质疑。

其一,市场监管难度大,不易控制小作坊式的生产,保证不了茶叶的质量;其二,包装管理混乱,包装袋流失严重,使冒牌伪劣茶叶大量涌现。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应该有利于信阳毛尖做大做强,而不是要阻碍其发展,更不应成为打造名牌的绊脚石。而今正规茶叶经销商不仅没有看到信阳毛尖市场净化的任何迹象,却又多付出一笔不小的费用给茶协。茶农、企业对此强烈不满。

另一方面,只要是正规的企业,只要按要求把厂名、厂址、净含量、保质期等内容都印上,都应该能到茶协去申请自主印刷。市场监管不到位,质量难以保证。

三、信阳毛尖的未来出路

茶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有关红茶与绿茶的性能、作用、功效的比较,愈来愈引起国人的关注,因此树立民族品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并没有显示独特的优势。相反,其目前的困境值得深思,如何让信阳毛尖重铸名牌辉煌,独树一帜,是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课题。

1.强化准入制,严把市场关

政府应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尽职尽责,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要求茶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决不让假茶、劣质茶流入市场。不久前,信阳市茶叶协会、信阳市工商局以及茶叶的主管部门信阳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信阳毛尖商标管理规则的文件,明确了商标使用条件和办理办法:工商部门要对本地注册的茶叶经营企业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特别是不属本地而以本地名义注册的企业予以注销,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查处。此外,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茶叶质量标准的监督管理,对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有关产品进行及时检定和认证,对未经检验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给予及时处理,同时加大对市场销售的各类茶叶的质量监督和有效查处,保护和支持茶叶的正常经营。

2.落实扶持政策,提高茶农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推广信阳毛尖方面,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政府可以考虑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良种化工程、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建设、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及其他奖励补助。[2]其次,对发展无性系良种新茶园的茶农进行种苗补助,费用由市、县、茶农按比例分摊。第三,借助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第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从更广、更深、更高层次做好推广工作。

3.着重基地建设,加快改造老茶园

政府牵头,以茶农、企业为主体,加快新良种茶园基地建设,形成多方利益的良性互动。根据信阳市的气候条件,积极选育茶树良种,改造低产衰老茶园,同时,规范栽培技术,以适应机械化施肥耕作、采摘操作的需要,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规模连片发展新茶园,以建设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

4.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让其成为茶产业开发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象五云茶叶集团、文新茶叶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卢氏茶叶有限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卢氏公司在信阳羊山新区征地200亩,建设了现代化的标准厂房。打造“信阳毛尖”的品牌实际上还要靠企业。只有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地方名牌。为此,政府要有目标地在政策、环境、资金、服务等各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同时推广“信阳毛尖”的公益宣传,以扩大其影响力,并通过培育农村青年经纪人队伍,让更多有能力的茶农走出去,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让信阳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源头基地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如肥料的使用等都应由政府统筹管理。

5.宣扬茶都文化,打造名牌基地

实施文化推进战略,大力普及茶知识,推进品茶、论茶的健康风尚,形成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争取更大的消费市场。今年4月28日,第18届中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隆重开幕,同时还举办了2010年中国鸡公山“茶与世界”高峰论坛,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茶学界、茶经济界、茶文化界专家学者及部分国际组织官员、驻华使节和企业界人士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信阳市茶文化节架起了对外交流的桥梁。茶文化节的举办使外界更加了解信阳,信阳的市场更加开放,也使当地老百姓的眼界更加开阔。茶文化节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展示魅力信阳的窗口、提升信阳知名度的载体。

提示:请认准毛尖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8738660300(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毛尖试吃装

请致电:1873-8660-300在线客服